御宅屋的备用站为 精品御宅屋

第3346章(1 / 2)

做到这个级别已经是到天花板级别了,想要再提升就只能够去翰林院里面待一待了,这个就是大明朝一直以来的用来规矩和准则了。

刘晋虽然可以搞离职改革,但却是无法改变这一点,因为这是一个以科举考试为根本的时代。

科举考试考的名次好,进翰林院,以后平步青云,步步高升,考的靠后那就只能去地方、各部做事,以后升迁就比较慢。

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制度,故而读书人都在拼命的想要考的更好,名词更高,因为这直接就关系到了以后的仕途。

不中进士,你连翰林院都进不了,不进翰林院,你就别想做到六部尚书侍郎这个级别来,更别说想要成为内阁大臣了。

反之,如果你是状元、榜眼、探花等名次靠前的,升迁速度即便是很快,大家也心服口服,像刘晋是状元、谢迁也是状元、李东阳是第四名,杨廷和是榜眼、胡广是状元、周延儒是状元、商辂也是状元。

可以说明朝有名有姓的大臣,几乎都是进士翰林出身的,无一例外,一甲进士及第的升迁速度更是非常快。

读书人嘛,大家都是考科举的,你能够考的更前,大家也服你。

第2016章 相对公平的科举制度

明朝成熟的科举考试制度之所以能够运行下去,这跟科举考试之后官员们的选拔、提拔是密不可分的。

因为考的好就可以升迁快,更有前途,再加上科举考试相对来说是比公平公正,讲究才学的,大家也都认可和服气。

这个制度也就能够得到所有人的认可,大家也都一直在默默的遵守着这个规则。

纵然是刘晋也不能违背这个制度和规矩,并且这个制度也有其合理性,也相对更加的公正、公平。

在后世,你要是朝中无人的话,即便是清北出来的高材生恐怕也是很难有出头的时候,反观那些有背景的,自身或许根本就不会读书,在国内参加高考的话连二本都考不上的人。

他们的父母可以送他们去国外留学镀金回来,一样快速的提拔升迁,相对来说这对于认认真真读书人的是很不公平的。

以至于后世读书没用的观点非常盛行,很多人都觉得非常有道理,会读书不如有背景,甚至于很多人还调侃大学生在给小学生打工、大学生送外卖等等。

总结来说,其公平性是远不如明朝的科举制度的。

明朝的科举制度之下,你要是考不上进化的,纵然是内阁大臣的儿子也一样难出头,像刘健的儿子孙子考不上科举,始终都无法出头。

而类似于这样的事情非常普遍,朝中很大大臣的儿子一直考到四五十岁都考不上进士,他们父母纵然是有再大的能量,也一样没办法让自己的孩子平步青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