御宅屋的备用站为 精品御宅屋

穿成外室后我只想种田 第160节(2 / 2)

「这些黑心肠的歹人当真是好算计!」三殿下气得够呛,用力将拳头砸在了旁边因为洪水歪斜的树上,「趁着那夜电闪雷鸣雨水极大,做出这等丧尽天良之事,也是算计好了这般做的话不容易留下什么痕迹。」

贺严修点头,「可我在意的是,这些人做这件事的目的为何?」

什么样的人,能出于什么样的目的,才会做出炸毁河堤,引洪水淹没洪郑府及周围府、县的举动。

这般做后,他们又能获得怎样的好处?

且要炸毁河堤需要的炸药数量不在少数,花费不小不说,眼下朝廷对铁器和火药的数量管理颇为严格,想要弄到手这般多的炸药,需要极大的本事才行。

无利不起早,要费这般大的力气,冒这般大的险去做成的事情,那带来的利益对于那个人而言,更为巨大。

赈灾之事朝廷素来重视,即便有钱粮调拨过来,地方官想要从中贪墨,需得从京城派来督办此事的人沆瀣一气才为可能。

但每次赈灾,朝廷派遣的京官皆是不定,并不能确定此人是清廉或者贪婪,以这般大的代价来博一个并不确定的结果,显然十分不划算。

细细分析起来,必须要这件事的人,大约只能是……

三殿下亦是想通了这一层,道,「只怕是有人想要掩盖什么。」

要利用这洪水,冲刷掉所有的证据。

或是以这件事,压掉另外一件事,好不被人察觉。

「是啊,大约是如此的。」贺严修颇为认同,亦是跟着点头,「只是不知道,这人想要掩盖的,究竟是什么样的事情。」

「此事大约是一件不太容易办妥之事,还需得细细调查,看是否能够找寻到其中的线索,再剥丝抽茧,找到咱们想要的答案。」

「郑大人,赈灾粮今日便到,我和三殿下只怕还要忙碌分粮施粥之事,郑大人身为洪郑府的知府,对这里的情况也熟知,还得劳烦郑大人派人仔细调查询问,看那晚洪水决堤前后,附近出现的可疑之人和可疑之事。」

「务必要调查的仔细清楚,不放过任何一丝一点。」贺严修强调了一番。

「是。」郑亚坤拱手应下。

他刚刚查看了洼地那边的水量,巡视了这一段河堤,后被人叫了来,从三殿下和贺严修这边听到这样的事情后,亦是愤慨无比,心中已是暗暗发誓,一定要将这件事情查个水落石出为好。

一定要将那背后的黑手揪了出来严惩,才能给整个洪郑府受灾百姓一个交代!

三个人说话到几近晌午,有人来报,说是苏家的第一批粗粮送到,请三殿下和贺严修前去查看数量和粗粮的质量。

三殿下和贺严修一并前往,看到了带着长长的押送粮食队伍的苏文宣。

苏文宣此时风尘仆仆,身上的锦袍和靴子上沾染了一层灰尘,眼圈发青,连下巴上都生出了一层胡茬,显然是连日赶路的缘故。

「苏公子一路辛苦了。」贺严修拱手。

「贺大人言重了。」苏文宣回了一礼,「先前听闻有人要拿精粮换粗粮,我当初还十分诧异,一来怀疑这精粮的来路,二来这般大数量的粗粮,一时之间要凑齐也略有困难,本想推脱了此事,后来得知是贺大人的意思,又是为了赈灾,便回了家中父亲,说通族中叔伯等人,一并帮忙凑粮。」

这几章写点二爷的事业,明天可爱的女主就出现啦~

第256章 栽跟头

「奔走忙碌了几日,总算是将贺大人此次所要数量的粗粮凑了个齐备,分批往这里运,这是我家中的一些存货,家中父亲命我亲自押运过来。」

苏文宣道,「贺大人拿来交换的精粮质量不错,又是为了赈灾救济百姓,家中父亲和几位叔伯商量之后,决定让出应得的利,再补贴上一些,按照一斤精粮换四斤粗粮的价格,足量兑换。」

「考虑到这是赈灾所用的粮食,运送到这里之后要立刻拿来救济灾民,便将棒子粒儿碾碎成棒子糁,糙米脱壳,方面蒸煮,也免去了一道工序。」

「此外,我们苏家再额外捐赠出粮五千斤,作为救助灾民所用,粮食数额实在不多,但眼下各处缺粮,能抽出这些也颇为困难,我们苏家也算是尽了力,勉强算是为赈灾之事略尽一些绵薄之力。」

「苏家心怀大义,令人佩服。」三殿下冲苏文宣拱手,「苏公子此行辛苦,待苏公子回去之后,也代本殿下像令尊及家中长辈表示感激之情。」

「三殿下言重了,我苏家原是商贾之家,承蒙历代圣上治国有方,我苏家也得以存活数百年,苏家上下均是仰慕天恩,更是想寻上许多机会报效一二。」

苏文宣回了一礼,「再者,此次之事之所以能这般干脆果断的答应下来,也有贺大人的缘故,上次贺大人救得我的性命,如此大恩大德,自然需结草衔环相报。」

在来洪郑府的路上时,三殿下便从贺严修的口中听闻过有关他与苏文宣之事,眼下见这苏文宣年岁不过与贺严修相当,却也同样谦逊有礼,办事妥当,对其印象更佳。

寒暄一阵,三殿下和贺严修着人查验接收苏文宣运送来的这批粮食。

分量足,质地佳,且如苏文宣所说,已经进行了脱壳碾碎处理,可以直接淘洗下锅。

收到的粮食数量登记在册,并分发配送粮食到各处。

在经过大半日的功夫后,傍晚时分,以洪郑府城为中心,糙米粥、棒子糁粥的香味,在空气中弥漫开来,慢慢向周边区域蔓延。

饭食香也就算了,熬粥的大锅也从最初一个地方一口,变成了一个地方三口、四口,碗中给的粥也更稠,更满,排队领取饭食的速度明显更快。

原本等上两日才能领到饭食,已经饿得摇摇欲坠,连走路都困难的难民,在排队半日后终于能够吃到香喷喷,热乎乎的稠粥,激动的泪流满面,冲着那些熬粥施粥的衙差或者士兵们止不住地磕头,「谢谢,谢谢。」

「要谢还是要谢咱们当今圣上和前来督办此事的三殿下和贺大人等人,托了他们的福,咱们洪郑府的百姓们才有一口饭吃,不至于饿死呢。」负责施粥的衙差感慨道。

也有人跟着附和,「是啊,我看三殿下和贺大人等人每日进进出出,忙碌的很,饭吃不好,觉睡不稳的,都是为了咱们百姓。」

「我看他们一日三顿饭也都在粥棚这里吃,粗瓷碗,棒子糁粥,完全没有半分的架子,当真是好官呢。」

「咱们洪郑府的百姓能遇到这样的官着实是咱们的造化,咱们可得好好谢谢人家!」

「待这洪水全都退散,能过正常日子了,我给他们立长生碑,日日烧香,保佑三殿下和贺大人长命百岁,平平安安!」

「……」

百姓心怀感恩,激动地冲着在那帮着搬运粮食,熬粥施粥的三殿下和贺严修连连磕头。